中国骨伤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卫健委通知!部分医护将失抗疫优待?

时间:2025-05-12 09:53:32

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平息,那些曾经在抗疫一线冲锋陷阵的医务人员们,他们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被铭记。然而,近期卫健委发布的一项重要通知,却让部分医务人员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他们将无法再享受抗疫相关的特定待遇或奖励。这一消息无疑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为何会有这样的调整?又将对哪些医务人员产生影响?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自疫情爆发以来,无数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投身到紧张而艰巨的抗疫工作中。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长时间奋战在隔离病区、发热门诊等高风险区域,为患者提供精心治疗,为防控疫情筑起坚固防线。为了表彰他们的英勇付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涵盖专项培训、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评优评先等多个方面,旨在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与激励。

但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卫健委此次通知明确指出,自 2024 年 1 月起,不再制发涉疫相关证书,包括“卫生应急奖牌”“卫生应急荣誉证”等,也不再延续疫情防控期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倾斜政策。这意味着,那些原本依据这些特殊政策有望获得相应待遇提升或奖励的医务人员,将失去这部分机会。例如,一些地区规定参与抗疫一线工作满一定时长的医务人员,在职称评审中可不受论文、科研等限制,或者予以加分晋级。政策调整后,他们将与其他未参与抗疫的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凭借常规的业务能力和成果来竞争职称晋升等机会。

对于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去理解。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整个社会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回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重建。医疗资源也需要重新统筹规划,回归到日常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常规工作轨道上。抗疫特殊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应对紧急状态下的人力调配和激励需求,当紧急状态解除,政策的适时调整是符合整体发展逻辑的。

这并不意味着对医务人员抗疫贡献的忽视或否定。他们在疫情中的拼搏与牺牲,早已深深烙印在社会的记忆之中,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的丰碑。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奖励与激励方式需要更加契合当下的发展需求,向着更公平、可持续的方向转变。而且,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依然承担着繁重的任务,面临着各种挑战,他们的价值和付出同样不可估量,理应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常态化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来保障其权益和发展。

当然,对于那些因政策调整而可能受到影响的医务人员个体而言,难免会有一些失落感。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无论是否能享受到抗疫特殊待遇,他们所积累的宝贵抗疫经验、练就的精湛医术以及培养出的团队协作精神,都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熠熠生辉的财富,助力他们在医疗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为守护民众健康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卫健委的这一通知标志着抗疫政策的一个阶段性转折,虽然部分医务人员无法再享抗疫相关优待,但他们的功绩不会因政策的调整而被磨灭,医疗行业的前行步伐也将在这一变革下更加稳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