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饮酒后面部异常:三大健康警报
时间:2025-06-13 16:04:26
长期饮酒对健康的危害往往在早期不易察觉,但身体会通过某些外在信号发出警告。面部作为血管和神经分布密集的区域,尤其容易反映出酒精对机体的损伤。若饮酒后脸上出现以下三种异常表现,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戒酒的强烈信号。
脸色发红:不仅仅是"上脸"那么简单
许多人认为喝酒脸红是酒精代谢快的表现,实则相反。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酒精性潮红反应",源于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不足,导致有毒代谢产物乙醛堆积。乙醛会引发毛细血管扩张,使面部、颈部甚至胸部皮肤呈现潮红色。更需警惕的是,长期持续的这种反应会增加高血压风险——乙醛激活交感神经后,会引起心跳加速、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持续升高。有研究显示,这类人群发生酒精性肝病的概率比正常人高6-10倍,因为他们的肝脏需要更长时间处理酒精毒素。
脸色苍白:缺氧的危险警报
与潮红相反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酒精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长期饮酒者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部失去血色。更严重的是,酒精损伤肝细胞后,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会导致血浆渗透压改变,引发病理性苍白。这种苍白往往伴随眼睑内侧发白、指甲床褪色等特征。好比一棵树的根系开始腐烂,虽然表面暂时看不出异常,但枝叶已失去养分供给的活力。
皮肤皮疹:免疫系统崩溃的前兆
饮酒后出现的蜘蛛痣(形似蜘蛛网的红色血管痣)和肝掌(手掌边缘异常发红)是肝脏失代偿的典型标志。当肝脏无法有效灭活雌激素时,这种激素在体内蓄积会刺激毛细血管异常扩张。这些皮疹按压褪色、松开复现,如同一个不断发出故障代码的警报系统。更隐蔽的是免疫相关性皮疹——酒精会削弱白细胞功能,使皮肤更容易感染病原体或出现过敏性斑丘疹。
从信号到行动:科学戒酒的三步策略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肝脏可能已处于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阶段。临床数据显示,在轻度酒精性肝损伤阶段戒酒,肝细胞有望在6-12个月内完成修复。
逐步减量法比突然戒断更易坚持。建议每周饮酒量减少20%,用无酒精啤酒或气泡水替代部分饮酒量。同时增加维生素B族摄入,尤其是B1和叶酸,有助于修复酒精损伤的神经系统。
寻求专业医疗支持至关重要。肝功检测应包括AST/ALT比值(酒精性肝病常>2)、GGT(酒精敏感指标)等项目。对于出现戒断症状者,医生可能开具苯二氮卓类药物短期干预。
培养替代习惯需要重建多巴胺分泌途径。运动产生的内啡肽、冥想带来的α脑波、甚至辛辣食物刺激的口腔快感,都能替代酒精带来的短暂愉悦。建议在原有饮酒时段安排15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这种"习惯覆盖法"经证实成功率提升40%。
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从来不会毫无缘由。那些看似细微的面部变化,实则是内脏器官在重压下的呼救。及时捕捉这些信号并采取行动,相当于在健康崩塌前加固了最重要的承重墙。记住,戒酒不是剥夺生活的乐趣,而是为更持久的愉悦清理出安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