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高温中暑:从预警到急救全解析

时间:2025-06-24 12:01:32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可能悄然引发一系列健康危机。许多人认为中暑只是“头晕乏力的小毛病”,但实际上,从轻微不适到器官衰竭,中暑的危害呈现阶梯式升级,甚至可能夺走生命。热射病作为最危险的中暑类型,其核心特征包括体温飙升至40℃以上、意识模糊、出汗异常(如无汗或大汗淋漓),并伴随心率与呼吸急促。这种状态下,人体就像一台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彻底崩溃,若不及时干预,细胞和组织会在高温中“煮熟”,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高温下的身体警报:中暑的三阶段演变

中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分阶段发展的过程。先兆中暑阶段,身体已发出求救信号: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如同汽车水温表亮起黄灯,此时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补水,多数症状可逆转。若继续暴露在高温中,会进入轻度中暑,症状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面色潮红,此时核心体温可能升至38℃以上,需紧急物理降温。而**重度中暑(热射病)**则是“红色警报”,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体温调节中枢瘫痪,死亡率高达50%以上。

谁在高温面前更脆弱?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和户外劳动者构成高危人群。老年人的体温调节能力如同老旧的空调,效率低下;儿童则因代谢旺盛且水分流失快,像小型蒸汽机般容易过热。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警惕,高温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如同被暴晒的橡胶管,可能诱发心梗或脑卒中。重庆近期的高温橙色预警显示,局部气温达41℃,这种环境下连续工作1小时,脱水风险堪比马拉松长跑。

急救与预防:黄金4分钟原则

发现热射病症状时,抢救必须争分夺秒。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处,用冰水擦拭或风扇降温,如同给过热的手机强制散热。切记不可喂食退烧药,这就像用水浇灭油火,可能加重肝脏损伤。预防层面,避开10:00-16:00的“高温熔炉时段”,外出时可携带喷雾风扇,其降温效果相当于为皮肤装上微型空调。建议每小时饮用200ml含电解质的水,维持体内“水利工程”平衡。

高温健康威胁的本质,是人体与环境的热平衡被打破。从一瓶水的及时补充到一片树荫的主动选择,每个微小行动都在改写中暑的结局链。记住,当汗液成为最后的冷却剂时,生命已进入倒计时——预防,永远比抢救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