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儿童皮肤肿物识别与应对指南

时间:2025-06-25 17:55:51

当家长发现孩子皮肤上突然冒出黄豆大小的肿物,表面光滑且无痛感时,难免会感到担忧。这类小肿物可能涉及多种原因,从常见的蚊虫叮咬到需要警惕的皮肤病变,了解其背后的健康信号至关重要。

蚊虫叮咬:夏季最常见的“不速之客”

约60%的儿童皮肤肿物与蚊虫叮咬相关。昆虫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免疫反应,形成红色或肉色的隆起,常伴瘙痒或灼热感。这类肿物通常会在48小时内达到最大程度,随后逐渐消退。若孩子因抓挠导致局部破溃,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红肿范围扩大或渗液。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可缓解瘙痒,但需避免直接冰敷损伤皮肤。含有1%氢化可的松的外用药膏能减轻炎症反应,而炉甘石洗剂则适合大面积涂抹。需特别警惕的是,蚊虫可能传播登革热等疾病,若孩子出现发热或肿物周围皮肤发紫,应立即就医。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的“过度防御”

某些儿童接触花粉、尘螨或特定食物后,体内组胺大量释放,会导致血管性水肿——一种深部皮下组织的肿胀反应。这类肿物往往边界不清,按压有弹性感,可能伴随荨麻疹(风团样皮疹)或眼睑肿胀。急性过敏反应需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剂量需按体重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约5%的过敏反应可能进展为过敏性休克,若孩子出现呼吸急促或意识模糊,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并送医。

感染性病灶:皮肤屏障的“攻防战”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毛囊炎初期可能表现为无痛性小结节,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脓头。这类感染灶周围通常有红晕,可能伴淋巴结肿大。家长需每日用碘伏消毒两次,并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反复发作的皮肤感染,建议进行鼻腔拭子检查(30%儿童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值得注意的是,动物抓咬伤后出现的无痛性肿块可能是巴尔通体感染,需用阿奇霉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需要警惕的皮肤肿物类型

若肿物持续存在超过3周或出现以下特征,需考虑其他可能性:

脂肪瘤:由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触感柔软可移动,生长缓慢

皮脂腺囊肿:因毛囊堵塞形成的囊状结构,中央可能有黑色开口,易继发感染

纤维瘤:质地坚硬的结缔组织增生,好发于四肢

神经纤维瘤:与遗传相关的神经鞘肿瘤,可能表现为多个皮下小结节

科学观察与就医时机

建议采用“3-7-21”原则进行监测:

3天内记录肿物大小(可用硬币比对拍照)

7天评估变化趋势,若无消退迹象预约门诊

21天为观察上限,超过此时限需活检排除恶性肿瘤

就医时准备好以下信息能提升诊疗效率:

1.肿物初现日期与形态演变过程

2.是否伴随瘙痒/疼痛/发热等症状

3.家族中有无皮肤肿瘤病史

4.近期是否接触过特殊环境或物质

家庭护理的三大禁忌

1.勿用针挑破肿物:可能导致深部感染或疤痕形成

2.避免热敷:可能加速炎症扩散或肿瘤生长

3.慎用民间偏方:如大蒜涂抹可能造成化学性灼伤

皮肤就像孩子的健康显示屏,微小变化都值得用心解读。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既能避免过度焦虑,又能及时捕捉危险信号,为孩子的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