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冰镇西瓜的健康博弈与科学吃法

时间:2025-07-01 15:29:03

盛夏时节,西瓜无疑是消暑解渴的“天然神器”。然而关于是否该冰镇的问题,却让许多人陷入两难——贪图那一口冰凉甘甜,又担心肠胃“抗议”。这场关于温度的饮食博弈,背后实则隐藏着生理机制与健康智慧的平衡。

冰镇西瓜的“双面效应”:解暑与风险的拉锯战

从中医角度看,西瓜本身性凉,冰镇后寒性加剧,犹如“给身体泼了一盆冷水”。其富含的钾元素和92%的水分能快速补充电解质,而低温状态更能刺激口腔黏膜,瞬间激活人体的凉爽感知。但这份冰凉也像一把双刃剑:胃部温度骤降会导致毛细血管收缩,消化酶活性降低,好比“让正在工作的肠胃突然进入慢动作模式”,引发痉挛、腹泻的风险提升3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冰箱储存环境可能让西瓜表面滋生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数据显示这类“隐形刺客”引发的胃肠感染夏季发生率比常温食品高出40%。

科学冰镇的“黄金法则”

要让西瓜既保持风味又降低风险,关键在于掌握三个维度:

1.温度控制:4℃是味蕾与肠胃的平衡点,相当于冰箱冷藏室中层的温度。这个区间既能维持西瓜的脆甜质地,又避免过度刺激胃黏膜。实验证明,在此温度下维生素C流失率比零下储存减少15%。

2.时间管理:切开后的西瓜应在2小时内完成冷藏,且总储存时长不超过24小时。如同新鲜面包会逐渐变硬,超时存放的西瓜表面会形成“细菌生物膜”,即便切除表层2厘米仍可能残留致病菌。

3.分量设计:每日摄入量以200克为安全阈值,约相当于普通饭碗大小。营养学家建议采用“三口原则”——每次取用不超过三口的分量,间隔30分钟再续食,给肠胃充分的适应缓冲。

特殊人群的“定制化方案”

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群体,可尝试“梯度降温法”:将西瓜切成小块后,先置于15℃环境(如冷水浸泡)10分钟,再过渡到冷藏温度。孕妇和儿童则推荐“果肉分离术”——用勺子挖出中心部分,避免接触可能含有更多细菌的瓜皮附近果肉。高血压患者反而能从适量冰镇西瓜中获益,其中番茄红素和钾元素的协同作用,相当于天然降压药的温和替代品。

超越温度的深层思考

真正健康的吃瓜方式,还需要关注时令与体质的匹配。农历六月前的“头茬瓜”更适合常温食用,而三伏天的西瓜寒性更弱,适当冰镇反能中和暑热。现代人常见的“空调房吃冰瓜”行为,实则制造了“内外双寒”的极端环境,建议搭配姜茶或肉桂粉形成温度对冲。正如《食疗本草》所强调的“顺时而食”,解锁西瓜的正确姿势,本质上是学会与自然节律共舞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