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贫血治疗指南:类型、药物与补血策略
时间:2025-07-15 10:23:55
贫血是血液中的“氧气快递员”数量不足
当人体内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时,就会引发贫血,导致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不同病因的贫血需“对症下药”,选对治疗方式才能事半功倍。以下从贫血类型识别、药物选择、科学补血策略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贫血类型不同,治疗方向天差地别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类型,因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受阻。患者常伴随乏力、指甲变脆等症状,女性、儿童和素食者风险较高。
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因B12吸收障碍(如胃肠疾病)或摄入不足(如长期素食)引起,典型症状包括手脚麻木、舌炎,严重时可能损伤神经。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需通过免疫抑制剂、输血甚至骨髓移植治疗,属于急重症范畴。
二、药物选择:缺什么补什么,搭配有讲究
1. 硫酸亚铁:缺铁性贫血的“主力军”
硫酸亚铁是直接补铁的核心药物,可快速提升体内铁储备。但需注意两点:
用法: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随餐服用以减少刺激。若出现恶心、腹痛等胃肠道反应,可改用缓释剂型。
避坑指南:口服液可能造成牙齿染色,可用吸管饮用并及时漱口;避免与茶、牛奶同服,以免影响吸收。
2. 维生素C:铁吸收的“黄金搭档”
维生素C能将难吸收的三价铁转化为易吸收的二价铁,提升补铁效率。推荐每日摄入100毫克(相当于1个橙子),治疗期可增至200-1000毫克,但需警惕过量引发腹泻或肾结石。
3. 叶酸:特定贫血的“精准修复剂”
叶酸(维生素B9)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常与B12缺乏相关)。普通成人每日需400微克,孕妇需600微克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需注意:叶酸过量可能掩盖B12缺乏症状,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科学补血:药食结合,避免误区
1. 饮食强化:给补血“加把火”
铁元素:红肉、动物肝脏含血红素铁,吸收率是植物性铁(如菠菜、黑木耳)的3倍。
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青椒可增强铁吸收,建议与高铁食物同餐食用。
叶酸: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芦笋)和豆类是天然来源,但烹饪时需避免长时间高温破坏营养。
2. 治疗雷区:这些操作可能适得其反
盲目补铁:非缺铁性贫血患者补铁可能引发铁过载,损伤肝脏。
忽视病因:例如胃酸不足或肠道疾病患者,单纯补铁无法解决吸收障碍问题。
剂量失控:维生素C每日摄入超过2000毫克可能引发健康风险,需严格遵医嘱。
四、特殊人群:补血方案需“量体裁衣”
孕妇:需同时补充铁(预防贫血)和叶酸(保护胎儿),但需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过量。
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可选用蛋白琥珀酸铁等刺激性小的剂型。
慢性病患者:如肾病或肝病患者需调整剂量,避免药物代谢加重器官负担。
治疗贫血如同“修复漏水的氧气管道”,需精准识别漏洞位置(贫血类型),选用合适的修补工具(药物),并配合科学维护(饮食与监测)。无论是常见的缺铁性贫血,还是复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核心原则都是“早诊断、对因治疗、定期复查”,避免走入“补得越多越好”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