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骨伤》杂志是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骨伤科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骨伤》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奖期刊,是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骨伤》杂志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被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PubMed)收录的中文版骨伤类医学期刊。同时,还被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国际著名数据库收录。 《中国骨伤》1987年创刊,为月刊。《中国骨伤》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执行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中国骨伤》主要报道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在骨伤科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理论探讨和临床诊疗经验。《中国骨伤》刊登中国和国际的稿件,尤其重视刊登有国家和地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的原创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的主要类型有:专家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骨伤论坛、临床经验交流、文献综述、正骨手法介绍、学术讲座、科研思路和方法、病例报告、继续教育园地等。另外,还有读者来信、国内外骨伤科学术动态及医学书刊评价等文章。 《中国骨伤》杂志重视学术导向,及时反映和传授中、西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以促进国内外骨伤科的学术交流。 读者对象为骨科、创伤、及相关学科的临床医师、科研人员、教学工作者以及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

三伏天热敷一法,驱寒升阳有奇效

时间:2025-08-04 10:20:15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节,也是人体毛孔张开、易受风寒侵袭的阶段。当出现头痛、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或咳嗽等症状时,中医认为这多与风寒束表、阳气受阻有关。此时,一个简单的方法或许能缓解不适——用温度适中的热水袋敷后背和腰部,每次15分钟。这一传统疗法的背后,既有现代医学的理论支撑,也蕴含着中医经络学的智慧。

热敷后背:激活阳气总开关

从中医角度看,后背是督脉循行的主干道,而大椎穴(位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更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点,被称为“阳中之阳”。热敷这一区域,如同点燃身体的“小火炉”,能迅速驱散寒邪,提升阳气。现代研究也证实,适度热敷可扩张皮下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帮助免疫细胞更快抵达“战场”,对抗病原体。对于风寒感冒初期的恶寒、头痛,这种方法能通过温热刺激促使毛孔舒张,让“闭锁”的寒气从体表释放。

腰部热敷:缓解肌肉的“紧张警报”

腰部是人体承重的核心区域,肌肉劳损或受凉后易出现僵硬痉挛。热水袋敷腰时,热量能穿透皮肤直达深层肌肉,像“解冻”般松弛紧绷的纤维,减轻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尤其对于伴随腰背酸痛的风寒感冒患者,局部热敷可打断“寒冷-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此外,腰部肾区在中医理论中为元气之根,温和刺激此处还能辅助激发肾阳,增强抗病能力。

科学操作:温度与时间的精准把控

热敷的效果关键在于细节控制。水温建议保持在40-45℃(手感温热不烫),用干净毛巾包裹热水袋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低温烫伤。每次15分钟的时长设计,既能保证热量充分渗透,又避免血管过度扩张导致反弹性充血。若症状未完全缓解,可间隔1小时重复操作,但单日不超过3次。需特别注意,急性高热(体温超过38.5℃)或皮肤有破损时禁用此法,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适用场景与禁忌人群

这一方法尤其适合三伏天因空调直吹、淋雨或贪凉饮冷引发的风寒表证。典型表现为:畏寒明显、鼻涕清稀、咳嗽声重、无咽喉肿痛。但对于风热感冒(黄痰、咽痛、舌红)或流感高热患者,热敷可能助长热邪,需谨慎辨别。糖尿病患者、感觉障碍者及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操作,因其对温度感知迟钝,易发生意外烫伤。

协同增效:搭配传统养生法

单独使用热水袋热敷虽有效,若配合其他疗法更能事半功倍。例如热敷后饮用生姜红糖水,借助姜辣素发汗解表的特性,加速寒邪排出;或辅以艾灸大椎穴,利用艾草纯阳之性强化温通效果。需提醒的是,治疗期间应避免再次受凉,饮食宜清淡温软,给身体创造“集中火力”对抗疾病的环境。

这一看似朴素的方法,实则是融合了中西医智慧的居家护理策略。在三伏天这个特殊时段,合理利用外热激发内阳,既符合“冬病夏治”的养生逻辑,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的自我调护选择。当然,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严重表现,仍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